<目錄頁> <上頁> <下頁>

破疑集

釋界靜(法正)

見無即見空

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要說「廓然無聖」還不能作為《無門課業》的參究途徑,那這兩百六十個字的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的道理就夠明顯了。這裏面不但有「空」還有「中道」;不但有「無」還有「心」;不但有「寂滅」還有「平等」。不但有「不可思議」還有「無所得」等思想體系在內。若用《十牛圖》來說,這部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該算是第二見跡階段了。當然,如果不去讀誦,不去體會,不去觀照,不去見無,那是書架上的經書,而不是我們的《心經》。這樣就談不上見跡了。

  到這裏,問題又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去了。所謂見「無」即「見無左右」;「見無左右」即見「中道」:見「中道」即見「無」;見「無」即見「空」;見「空」即見「真如」;見「真如」即見「心」;見「心」即見「性」;見「性」即見佛。見佛之人,便「常不離佛」了。對此,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有個問答:

  問:「云何是常不離佛?」

  答:「心無起滅,對境寂然,一切時中,畢竟空寂,即是常不離佛。」

  「心無起滅」的心是何心?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「心」。所謂「心無起滅」即心不生不滅,也就是妄心不生真心不滅的意思。妄心即妄念,真心指真如。當過維那的人都知道恭通疏文開頭唱誦一偈頌「妄念成生滅,真如不變遷,總持難思議,無住對空宣」。唯有「真如不變遷」才能於「一切時中」「總持」其心「畢竟空寂」的「難思議」心境。這就說明了行人到此對六塵境界其心平等寂然不動,這就是平常心。用《十牛圖》來說,至少已達第七忘牛存人階段。到此階段的人可說是常不離佛了。然而,要達到常不離佛就必須拋棄「空無一物」的觀念。當斷定見到「本來無一物」或「無所得」的「無」時,佛性就顯現了。這就是說:為了「常不離佛」又必須拋棄「佛」即必須拋棄「無」。換句話說:當佛成為非佛時,才能真正的常不離佛。

問五、見無左右一文乍看之下,好像作者認為「現代人忙於物質文明,不耕不種,不過『農禪並重』生活,無法『從緣悟入』;不容易『從心地涌出智寶』。」如果真這樣,那麼,現代人就無禪了嗎?

答:畢竟說來,禪就是心,有人就有心,有心就有禪了,這是「人人皆具禪」的道理,如何能說「現代人就無禪了」呢?

  要說無禪也可以,因為有悟才有禪,無悟就無禪。那麼,在何種情況下無禪呢?禪用「智」不用「識」,用「識」去分別就無禪;禪不是邏輯的形式,不是語言所能分析的,一分析就無禪;禪迴避「暝想」,若瞑想禪為何物即無禪;禪無知識可以說的,也無什麼可以示範的,一經示範即無禪。

  正因為禪不可說,但又不能不說,不能示範,又不得不示範,才出現公案文字。公案只是在暗示、警覺、引誘學人的自悟,可是這公案文學,處處也從沒離過「說」和示範等等。所有的「說」和「示範」都是在暗示,直讓學人自悟。

<目錄頁> <上頁> <下頁>

首頁 | 寺院春秋 | 法師介紹 | 行事簡歷 | 慧濟訊息 | 慧濟期刊 | 禪學問答 | 中觀般若 | 破疑集 | 佛教梵唄 | 位置圖示

Webmaster
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
8965 W. Dartmouth Place. Lakewood, CO 80227
Phone : +1-303-985-5506 Email: baocden@yaho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