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目錄頁> <上頁> <首頁>

破疑集

釋界靜(法正)

見無即見空

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歸根究底一句話:學禪的人不要有死心眼!一聽說「現代人忙於物質文明,不耕不種,不過『農禪並重』生活」,就以為無法「從緣悟入」,這就被語言文字轉了!

  人如果執著在語言文字經典教條上,那就無法悟到不二中道佛性的第一義了。

  要知道「從緣悟入」的「緣」含義包括甚廣。現代不耕種的人雖與自然界隔離,但沒有離開電腦科技,要悟明心性,從電腦性能中就可悟入。這裏所說的電腦便是「從緣悟入」的「緣」了。

  當你正在向電腦輸入用手寫中文字體的「心」時,電腦中的「心」原本就有,你所寫的心也必須是與電腦中的「本心」相應,才能出現「心」字出來,否則出來的都是「非心」,因為電腦是根據你所寫的字體識別的,你如果寫的太潦草,電腦就無法出現你所要的本心。正因為你所寫的字體與電腦不相應,顯現出來的字體也是隨著你的字體變化而不同樣子。

  我們如果能在電腦上入悟,也能體會出我們自己的本心,或稱本來面目。我們給自己輸進的東西必須要與本心相應,否則出來的都是無明,都是妄心,都是煩惱,亂成一團!

問六、如何體驗經教中抽象、概念上的「空」而融入到具體實際生活中的空?

答:我們都跟梁武帝一樣(更何況還不如呢!)只一味地執著在文字名相抽象、概念上思考。禪正好忌諱著抽象的、概念的思考方式。梁武帝的空正是抽象概念上的空,而達磨祖師的空已經融入到生活中是具體上、實際上的空。此空能使用自在。

  那麼,如何體驗經教中的抽象、概念的「空」而融入到具體實際生活中去?這個問題是學佛人必須要明白的核心重要問題。

  首先必須要知道什麼叫作「空」。釋迦牟尼之所以成道,就是因為他「悟空」,他說空法四十五年,也就是說他一輩子只說這麼一個「空」字,最後他又說未曾說過一個字。由此看來,如果問:如何將這「空」運用到具體現實生活中去,便為「空」上了形相,成有所得,有所得人無法悟空,更談不上用空,但若從二諦中道觀來看:「此空能用,用即無」。

  能悟空的人,必定是體悟無相真理的人,此人內心無所執著,無所分別,於寒暑生死中不為境緣轉而能轉境緣。這可以從《五燈會元》第十三卷「無寒暑處」公案中得知一個消息。

  「僧問洞山:『寒暑到來,如何迴避?』

  山云:『何不向無寒暑處去?』

  僧云:『如何是無寒暑處?』

  山云:『寒時寒殺闍黎,熱時熱殺闍黎!』」

  我們不妨將這個公案換一種「無生死處」來問答:

  問:生死到來,如何迴避?

  答:何不向無生死處去?

  問:如何是無生死處?

  答:生時生殺闍黎,死時死殺闍黎!

  通過這一轉換,意思就明顯了。寒暑與生死兩者雖然不同,但畢竟說來都是「空」、都脫離不了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法則。盡管是凡夫還是聖人,誰都迴避不了寒暑到來;誰也避免不了生死到來。如果想要逃避,何不向無寒暑、無生死處去?

  學僧的提問是具體的,也是實際的;禪師的回答也是具體的、實際的。由於僧人所提的問題是一般意義上的問題,所以洞山所回答的也是一般意義上的。接下去僧人還是以一般意義繼續再問「如何是無寒暑處?」洞山禪師最後還是沒有迴避具體的實際的自然法則一步。於是回答說:「寒時寒殺闍黎,熱時熱殺闍黎。」

  實際說來就是「無心」。無心的生活,才是禪的自由自在生活。這樣才是「覺人解脫」。寒時添衣,熱時取涼,於一切處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即是禪的生活。為什麼呢?因為無住生心的人,他不會在境上製造煩惱,當下接受寒暑,即不排除由寒或熱而起的痛苦感受。這種接受是由無住而來。既是無住的接受,實際上,這種接受又是無受。所以《中論》說:「無受名涅槃」道理在此。

(見無左右全文完)

<目錄頁> <上頁> <首頁>

首頁 | 寺院春秋 | 法師介紹 | 行事簡歷 | 慧濟訊息 | 慧濟期刊 | 禪學問答 | 中觀般若 | 破疑集 | 佛教梵唄 | 位置圖示

Webmaster
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
8965 W. Dartmouth Place. Lakewood, CO 80227
Phone : +1-303-985-5506 Email: baocden@yaho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