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目錄頁> <上頁> <下頁>

破疑集

釋界靜(法正)

(二)《涅槃經》中的盲人摸象故事

      

  所謂「佛之知見」就是佛的智慧見解。佛說眾生本有佛之知見,佛出世就是為了啟發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。鳩摩羅什法師把「佛之知見」解釋為「佛性」。他認為眾生本來就有(本有)這種佛知見的,是因為眾生被無明貪欲煩惱塵垢障蔽而不能顯現,需要佛世尊從外面進行教示開導,使眾生生起信心,開悟自己所具佛的知見,最後「入佛知見」而成佛。

  如在《六祖壇經》中六祖聽俗稱「念法華」的法達誦到《法華經•譬喻品》便制止他說:「止!此法華經原來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宗。再下去縱使說了許多種譬喻,亦無能超越於此宗旨。何者因緣?法華經云: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。一大事者,佛之知見也。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,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門,一念心開,是為開佛知見。

  佛,猶覺也,分為四門:1.令眾生開覺知見,2.示眾生具覺知見,3.令眾生悟覺知見,4.令眾生入覺知見。若能在聽聞開示時,便能頓悟入,即覺知見,本來真性而得出現。汝慎勿錯解經意!見他經文中說道,『開示悟入』,自己誤以為應是佛之知見,我輩凡夫無分。若作此解,乃是謗經毀佛也!彼既是佛,已具知見,何用更開?汝今應當相信,佛知見者,只汝自心,更無別佛。蓋為一切眾生,自己蒙蔽了光明的心性,貪愛六塵外境,外有所緣內心自擾,甘心受著塵勞的驅馳。因此,便勞他世尊,從三昧起,種種苦口婆心說了許多方便法,勸令眾生寢息貪愛等妄想執著;莫向外求,自己原本與佛無二無別;故云,開佛知見。」(大48•355下)

  六祖的這段經文與前面《法華經》的說法一致,說明世尊出現於世是為令眾生「開、示、悟、入」眾生自己的覺知見四門。所以一切經教都是世尊的方便開示,如何悟入,就要看眾生自己如何親身去體驗佛性。今就簡略從《涅槃經》中提出以教理、智慧、空性等為佛性的經證以說明盲人摸象的深遠意義。

  1.以十二因緣為佛性

  佛教的教理是成佛的最根本原因,所以教理即是佛性。佛教用以解釋人生過程的教理是「十二因緣」,而「十二因緣,一切眾生等共有之」。眾生雖有生滅,但體現於眾生中的十二因緣之理則永恆不變,所以稱「十二因緣」為「佛性」。如《大般涅槃經•獅子吼菩薩品》之六說:

  「十二因緣,一切眾生等共有之,亦內亦外……佛性亦爾,一切眾生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」(大12.770上-中)

  另外,在《獅子吼菩薩品》之一又說:

  「若有人見十二緣者,即是見法,見法者,即是見佛,佛者即是佛性。何以故?一切諸佛以此為性。」(大12.524上-中)

  這裏或許有人會問:見十二因緣者只能成「緣覺」又如何見佛呢?此中當明白「見」字,緣覺乘人偏空,不見不空;佛菩薩見空,又見不空,行於中道即名為佛。或緣覺人著十二因緣為定性有,而不知是緣起有。所以世尊接著說:

  「善男子,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:一者下,二者中,三者上,四者上上。下智觀者不見佛性,以不見故得聲聞道。中智觀者不見佛性,以不見故得緣覺道。上智觀者見不了了,不了了故住十住地。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為佛性。」 (大12.524中)

<目錄頁> <上頁> <下頁>

首頁 | 寺院春秋 | 法師介紹 | 行事簡歷 | 慧濟訊息 | 慧濟期刊 | 禪學問答 | 中觀般若 | 破疑集 | 佛教梵唄 | 位置圖示

Webmaster
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
8965 W. Dartmouth Place. Lakewood, CO 80227
Phone : +1-303-985-5506 Email: baocden@yahoo.com